新华社伊斯兰堡4月7日电 通讯:缅怀故人 传承精神——中巴友谊公路见证两代筑路人奋斗史
新华社记者刘天
“中巴友谊公路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筑路员工流血流汗筑成的?!敝泄白ぐ突固勾笫拐糯合椋度赵诮邮苄禄缂钦卟煞檬狈锤辞康鳌?/p>
在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东郊的丹沃尔村,有一座中国烈士陵园,88位中国援巴筑路队员长眠在此。4月4日,38名援巴人员和烈士亲属首次集体到烈士陵园,在清明节前为长眠他乡的亲人和朋友祭扫。
李春田当年是援巴筑路技术工程人员,这次祭扫活动让他重访故地?!懊槐涞氖侵邪土焦涞挠岩?,到处都是热情的握手和激动的拥抱,”李春田告诉记者,“有变化的是现在的公路比当年建成时好多了?!?/p>
1974年,20多岁的张春祥来到巴基斯坦,成了喀喇昆仑公路筑路指挥部的一名翻译。他回忆:“当时的施工条件现在很难想象,最难的施工地点需要用绳子绑住队员的腰,一人拿铁钎,另一人用锤子在几乎垂直的峭壁上凿洞爆破?!?/p>
喀喇昆仑公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跨境国际公路,穿越地区的地质情况极为复杂,雪崩、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复杂的地质情况和简陋的防护措施形成巨大反差。
当年在援巴筑路队当电影放映员的田念胜告诉记者,有时晚上放完电影坐车回营地,车灯会惊扰山上的动物。受惊的动物一跑,就会有一片碎石从高处滚落,砸在车上砰砰作响。“这些碎石要是砸到人,后果不堪设想”。他回忆,1976年10月的一次大塌方一下就夺去25条年轻的生命。
从1966年中巴双方开始协商打通这条两国间的唯一陆路通道到1978年建成通车,12年时间里,施工高峰时共有2.2万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战,700多名中巴年轻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春祥曾亲眼见到有人从山上摔下来,也见过载有几十名施工人员的汽车翻进山谷。他背过伤员,也背过工友的遗体?!巴怀鍪鹿剩蟹叫值馨镏仍头脚笥?,巴方则忙着抢救中方兄弟,那个场面是最感人的!”
2006年,中巴两国决定对这条友谊路进行改扩建。2008年,南起雷科特桥,北至中巴边境红其拉甫口岸的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启动。项目全长335公里,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中国路桥的前身是中国交通部援外办公室,当年参与组织实施了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项目。
中国路桥驻巴基斯坦办事处总经理李植淮告诉记者,当年修建的喀喇昆仑公路只是粗通,路面不平整,道路勉强能容纳两车会车?!熬睦┙ǖ牡缆芬丫潜曜嫉陌赜吐?,两车会车没有问题。原来需要走14小时的路程现在只要7小时?!?/p>
与40多年前相比,现在的施工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春祥回忆:“当时清理和运输爆破后的碎石用独轮推车,有些地方只能人拉肩扛,根本没有大型机械。”
“而现在,大型挖掘机和盾构机都可以直接上项目?!崩钪不此?。
虽然施工设备有了很大改观,但巴基斯坦北部的地质条件依然给工程带来巨大挑战。2010年,项目中段途经的洪扎地区发生严重山体滑坡,垮塌的半座山截断了山下的河流,形成20多公里长的堰塞湖。
困难没能阻止中国筑路人。2012年,堰塞湖改线段项目开工——新建5条总长7公里的隧道,同时架设4座桥梁并铺设14公里路面,以解决堰塞湖难题。2013年11月,除改线段外,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一期全部完工。2015年9月,堰塞湖改线工程也通过验收。
现在,中国路桥正在承建喀喇昆仑公路二期(赫韦利扬至塔科特段)项目,这是中巴经济走廊陆路通道的核心路段,是贯通巴基斯坦南北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植淮说,当代中国筑路人就是要学习不畏艰险和勇往直前的老一辈喀喇昆仑公路筑路人精神,以此教育和感染年轻筑路人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
张春祥说,现在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规划正是沿着当年的喀喇昆仑公路展开的。根据走廊的长远规划,中巴双方要通过这一经济纽带,把两国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兄弟情谊升华为“不可拆分的命运共同体”。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